学术研究 2020 年 12 月 20 日

大数据时代下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问题的深度研究

Big Data Privacy and Data Security
Big Data Privacy and Data Security

摘要

尽管大数据时代为社会的各个领域提供了无前例的支持,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近年来,多起重大的隐私泄露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的高度关注,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个人隐私与数据保护的紧迫性。本文主要从大数据时代下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问题的特性、产生的原因以及所面临的挑战等方面深入研究了其现状,并提出了解决策略。
关键词:大数据;隐私;数据安全;解决策略

1. 引言

我们正处在一个既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网络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物联网等领域的进步,加速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使人们步入了智能社会,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然而,随着这些业务的数据量日益激增,与人们的工作、个人生活相关的隐私信息和数据被大量采集和存储,隐私安全泄露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在一些情况下,大规模的泄露事件严重影响了被采集者的正常生活,对其人身和财产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2. 大数据时代的特点

2.1 大数据时代的必然性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是必然的,密切相关于新一代互联网、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平台的成熟和应用。互联网技术的持续稳定发展,以及社会各界各个领域的人们在其上的交互信息与海量数据的积累,共同塑造了庞大的大数据行业,引领人们步入了新的时代。

2.2 大数据时代的社会表现

大数据作为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产物,在医疗、教育、物流、社会治安、信息交换、生产加工等社会各个领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和保障。特别在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大数据的作用尤为突出,给社会带来了诸多积极影响。然而,同时我们也不可否认,由于大数据引起的隐私数据泄露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威胁。

3. 大数据时代下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面临的问题

3.1 非法、过度收集个人隐私数据

随着通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升级迭代,信息获取与传递的难度和成本日趋降低。近几年来,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各种各样的手机APP应运而生。然而,在享受这些APP带来的便利之时,人们也在不断承受由这些应用带来的个人信息泄露风险。更为严重的是,许多APP以提供个性化服务为借口,非法或过度采集非必要的用户个人信息,填充自己的数据库,描绘出用户的“画像”,制定出一些“潜规则”差异化服务以实现其利益最大化,甚至通过售卖用户隐私信息的方式牟利,将用户隐私变为公开的大数据。

3.2 用户网络信息安全意识不重视,缺乏隐私安全意识

作为隐私信息与数据的主体,用户(公民)是导致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在互联网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生活与各种各样的信息,甚至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主动公开个人隐私。例如:在各种网站注册账号,参加各个电商平台的优惠活动提供个人信息。如李彦宏所暴露:“中国人在很多情况下愿意用隐私换便利”,这反映了绝大部分用户对隐私安全的意识相当淡薄。因此,作为隐私信息与数据的主体的我们,在提供或分享个人隐私相关数据时,应该更加谨慎,努力从源头切断个人隐私泄露的途径。

3.3 缺乏有效监管,惩罚力度不够,平台隐私政策编写要素有待规范

虽然我国早在2010年就出台了相关的国家标准和法律,如《GB/T 35273-2017,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GB/T 35274-2017,信息安全技术大数据服务安全能力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对个人隐私信息及其保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对平台隐私政策编写要素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但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对相关违规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导致部分平台不履行保护用户隐私信息的义务,甚至利用用户隐私信息进行非法牟利。

3.4 个人隐私数据留存期限没有明确规定

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迟迟没有出台明确个人隐私数据留存期限的法律法规。这一漏洞导致的结果是:用户即使注销(删除)或停止使用了平台账号,其个人隐私信息与数据仍然被保留,永久的存储下来(直到平台认为无价值为止)。

3.5 服务提供商与用户信息地位不对等,用户没有完全的知情权和掌控权

由于监管力度不够,有一些平台的“用户许可协议”、“隐私协议”包含各种霸王条款,索要非必要权限,如果用户不给权限则拒绝提供服务,而不向用户说明隐私信息采集的用途及处理模式,使用户失去了完全的知情权和掌控权。

4. 建议及对策

  1. 提升用户的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只有从意识层面上改变网络用户对于隐私安全的认知,强化其隐私安全意识,才能有效地保护其相关个人隐私信息。
  2. 加大监管力度和对用户隐私相关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使违法行为者受到应有的惩罚。
  3. 政府方面,应完善法律法规,明确个人隐私数据留存期限,强调服务提供商与用户信息地位的对等。
  4. OEM厂商、操作系统厂商、以及平台方,应从底层提供用户完全掌控个人隐私数据去向的工具和权限。(如:iOS14、MIUI12的加强隐私功能)

5. 结论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正在实时生成、集中存储、广泛交互、快速更新、跨境流动、远程运维,隐私泄露的风险随时都存在,一旦泄露,后果可能是无法想象的。隐私是最基本的人权,因此保护隐私应该成为永恒的话题。在享受大数据时代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必须始终铭记保护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决不能用隐私换取便利。

参考文献

[1] 赵园丁.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个人隐私信息安全[J].办公自动化,2020,25(23):57-58. [2] 王明睿.大数据时代中个人信息保护的《民法典》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0(32):188-189. [3] 武煜熹,安小米.大数据时代APP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的困境和解决对策[J].网络空间安全,2020,11(10):22-25. [4] 于世梁.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乱象及其治理[J].湖北行政 学院学报,2019(05):33-37. [5] 秦博阳,靳文京.APP个人信息安全现状及解决思路[J].保 密科学技术,2019(10):12-15. [6] GB/T 35273-2017.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S]. [7] GB/T 35274-2017.信息安全技术 大数据服务安全能力要 求[S]. [8]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 法[Z].2016-11-07. [9] 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北京网络行业协会、公安部第 三研究所.互联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指南[Z].2019-04-10. [10] GB/T 37964-2019.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去标识化指南 [S]. [11] 央视财经,秋冬招聘季,当心简历信息被贩卖!求职者投递简历几小时后,被拉进刷单群,频接骚扰电话 . 2020-12-14. [12] 何娜,张孟宇.大数据背景下信息通信网络安全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信息化,2020(11):73-74. [13] 李宽苗,李超,赵胜,胡厚磊,隋冬楠,张毅君.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现状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04):5-9.

版权声明

本文是作者根据实际研究和观察编写,尽可能保证了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如有错误或遗漏,欢迎读者指正和补充。未经许可,禁止转载。